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da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消费的“+力量” | 青年星书探计划03

时间:2020-8-10 16:19:11点击量:1074次

  小党 (入行2年 ):

  疫情当下,许多文化企业探索从内容生产到产品营销的新方式、新路径,文化消费的“+力量”被充分释放。

  线下,出版业在研发、营销等方面探索“互联网+”;线上,各大平台开放资源、升级服务,在留住老用户的同时也培育了新用户。

  疫情之初,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场馆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一批文化产业如出版业等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与此同时,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出增长之势。

  互联网时代,人们被太多的声音和画面吸引了注意力,纸质读物似乎必须要靠宣传提倡才能分得一些关注。 于此环境中,一些批判性的意见就更加令人忧心,如《童年的消逝》一书。 在作者看来,西方社会的“童年”概念本不存在,因年长者并不会因孩童在场就对自己所说的东西进行筛选,因此,年幼者的所见所闻与成人基本重合,他们只是缩小版的成人。 正是由于书籍的大量印刷、学校教育的普及才让儿童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具体表现为:他们所接受的东西都要经过成人的严格筛选,他们的心理得到特殊照顾,甚至的他们的服装也被设计为与成人大不相同。 在此过程中,文字是一道高大的屏障,儿童不得不接受长时间的读写训练,才能最终进入成人世界,读懂曾经向他们“隐瞒”的东西。 而电视机的出现打破了屏障:不需要多少训练,儿童就能懂得声音和画面。于是,“童年”概念在诞生不到两个世纪后,又要消逝了。 相对应的,“成人”概念也在变得模糊,大众文化变得幼稚。照此下去,人类的文化精神难免枯萎厄运。

       老刘 (入行15年 ):

  哈哈,年轻人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表象所迷惑。伴随生产力的进步,文化消费的选择增多是很正常的,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莫不如此。 我们不能只看到文化消费方式升级,如音视频消费比重的增加,也要看到人均读书量的变化,一些调查机构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公布的报告中称,2019年中国的人均读书量在5本左右,如果只考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公民,这个数据可能还要更好看。 值得注意的是,这5本的阅读量中包含电子书。有一半的受调查者倾向于数字化阅读,三成受调查者则喜欢流行的“听书”。 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意见也值得我们参考。他认为:

  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本雅明讨论的对象主要是视觉艺术,但延伸到书籍上或许也能成立。 如你所说,只有大量持续的读写训练才能让人养成读书的习惯,这个门槛其实蛮高的。 信息技术带给人们更多的读书机会,降低了读书的门槛,尤其当书籍中的思想精华与图片、音频和视频相结合,它就变得更容易接受。 君不见,那些大学教授原本也许只能卖掉几千本的书,一旦被做成视频,就能在视频平台收获十万级甚至更高的播放量,这种传播力与影响力是此前不曾想象的,同时也有利于大众增长才智。

  像我们所在的出版业,现在卖书是一次性服务,书卖掉了就不再产生溢价。如果书卖出去以后继续跟踪读者是否能够学好、用好,就可以实现更多的变现。出版业可以借鉴互联网行业的模式,从以卖书为主,转变为卖书+卖服务,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我认可《童年的消逝》所担忧的情况,但也相信我们的受众和内容生产者能够破除文化枯萎的厄运。 同样,入行不久的你,也要对文化事业保持信心: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童年的消逝》

(美)尼尔·波兹曼著

吴燕莛译

中信出版社

2015年5月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媒体生态学专业。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和《童年的消逝》(The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童年的消逝》是其20年经典畅销作品。他运用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常识及见解,阐释了“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华特·本雅明著

商周出版

2019年2月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

×
// initFloat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