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眼中,他是自己“真正的文学启蒙老师”;在看过他的《小兵张嘎》读者眼中,他就是那个机灵勇敢的嘎小子;在跟他打过交道的人眼中,这是位厚道随和的长者……他,就是在当今中国文坛堪称“国宝”级作家的徐光耀。想走进这位“小兵张嘎之父”的内心世界吗?阅读他的日记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昨天“著名作家徐光耀千万字日记整理工程启动仪式”在省会举行,在石家庄安享晚年的88岁高龄的徐老再度回到大众视野。
本报记者 黄蓥
【新闻幕后】
徐光耀日记一写就是70年!昨天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藏书报》承办的本次工程启动仪式上,主办方透露的这一信息不但令媒体惊讶,连徐光耀的老友、书画家和作家韩羽都忍不住感慨:“他还真能保密,以前从未听说过。”
徐光耀13岁参军,历经抗战、解放战争等,他是亲历上百次战斗的战士,也是推出过第一部反映抗战的长篇《平原烈火》、风靡几代人的经典《小兵张嘎》、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等杰作的大家。多年来他用日记记录人生,70年间千万字的日记堪称活生生的史料。记者昨天也看到他日记的部分原件,薄薄的小册子全用牛皮纸包上封皮,每本都标明起始和截止日期以及写作地点。
本次日记整理工程项目总负责人闻章昨天说,当年写《小兵张嘎之父》时读过徐老的日记:“他从没想到过示人,就因为这样才极真诚、极真切。关键是与时代关联得紧,是时代切片,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也太沉重,血也有、火也有、泪也有,看过他的日记你会意识到什么是抗战,什么叫生死一瞬,不少战士就牺牲在徐老的胳膊弯里。”河北阅读传媒公司总经理潘海波透露,此次整理工程由《藏书报》与省会文化艺术沙龙“逸社”发起,将对徐老1944年迄今的日记分阶段整理,首批预计一年内完成:“争取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跟读者见面。”
【晚报快访】
记者:您是怎么坚持日记一写就是70年的?
徐光耀:写作对于我个人是件大事,写日记也与此有关,写到今天就凭着一股毅力和爱好。我从小就想搞写作,但是对文学的理解比较朦胧,文化水平也不高,就想办法加强创作功底,记日记一方面记下自己的行动,再就是练笔,让自己的文字更加流畅。
我最早写日记是从1940年开始,起初写还很幼稚,记得我曾写自己花一毛钱买花生,我们司令员看了还笑我说这么小的事还记。当年记日记最难的就是找纸和笔,像我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日记都是一张张纸订起来的。
记者:闻章等发现您的日记提议出版时,您怎么看?
徐光耀:整理日记确实有意义,可以钩沉旧事,挑动回忆,窥察内心,令某些历史陈迹重现于人们眼前。但我自觉个人眼界狭窄,记的全部是个人繁琐小事。闻章看了我的日记后说出版,我还跟他抬杠说出版日记不可理解。现在看到很多朋友为之努力,我很抱愧也很感动。也想着这么多年的积累,其中涉及抗战、解放战争等大时代变迁,从我个人内心表达出来,能给大家做点参考也行。
记者:日记中会有些从未曝光过的秘密吗?
徐光耀:如果说秘密也是当年的秘密,像第一本日记就写我们怎么挖地道,当年我们每晚都要挖,不能出声还得想着怎么处理挖出来的土,这在当时都是机密。(有个人生活的内容吗?)也有啊,不过出版时有些地方得改改,我跟老伴吵架后就在日记里抱怨。老伴跟了我一辈子不容易,不能让人家看了伤心。
记者:写作对于您来说是件大事,近几年还写作吗?
徐光耀:现在因为眼睛不好等因素,已基本不写了,平时练练书法,对我也是健身。不能写作我非常遗憾,因为有部长篇我很想写,连名字都想好了,叫做《将军向我们走来》,我一直琢磨怎么写,而且有很多新想法,但现在也没力气写了。这对我来说是遗憾终身的事,要是写出这个长篇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也能大一点。
记者:现在还有影视公司跟您谈作品改编吧?
徐光耀:有啊,包括拍了很多次的《小兵张嘎》。我一方面觉得拍成影视剧能扩大作品影响是好事,但又怕弄出来让人大失所望,这方面的例子又比较多,所以我很矛盾。
引用网址: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3-07/11/content_1756108.htm
(整理:王楠)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