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由《藏书报》牵头组织的 “中国古旧书文化传薪——琉璃厂之冀州人”座谈会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举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文化、藏书、新闻、出版界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出席会议。大家相聚一堂,共同就百年琉璃厂旧书业辉煌与河北之关联,就历史上的河北人特别是原冀州人在琉璃厂旧书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今天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文化薪火,促进地域融合,更好地推动文化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被称为“中国文房四宝文化第一街”的北京琉璃厂,是一块文化蕴涵丰富的宝地,历史悠久,举世闻名。在其几百年的兴盛繁荣过程中,河北人功不可没。特别是涵盖今衡水、邢台、石家庄主要和部分地区的原冀州,更是走出了成就于琉璃厂、也支撑了琉璃厂的众多建树丰硕、名震宇内的古籍鉴定、文物修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如孙殿起、孙瀛洲、张泰恩、雷梦水、陈济川、王富晋、郭纪森、吴希贤、刘九庵、王文昶等。这些曾经造就了来薰阁、邃雅斋、文奎堂、效贤阁、富晋书社等商号老店的大师级人物,至今备受业内和学界尊崇。
与会人士从不同角度分析认为,以诚为本、以信立命的处世哲学和经商之道,是琉璃厂的河北人文脉厚重与圣贤之风盛行的集中体现;亦商亦文、以文会友的人文情怀和书生意气,是其把对文化的崇拜与敬仰贯穿事业始终的精神核心;重道担当,以义取利的仁者之风和豪侠之气,则是其人文特性与儒商操守的典型表现。
大家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也包括在内,让京津冀文化重新链接,更多联系,对北方文化振兴会起到很大作用。有专家指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抓住时机,需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勇气。大家一致认为,京津历史上古旧书业、古玩行业中的冀州群体,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回顾历史、追寻遗迹,对于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原载《天津日报》2014年12月31日 王雪霞收集整理)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