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da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社会关注

社会关注

河北日报:藏书报活动引发文化名人尺牍情思

时间:2015-3-24 15:04:33点击量:2141次

著名书画家韩羽畅谈新书《读信札记》,众多文化名人生发尺牍情思——
书信,不能忘却的文化记忆

 

  本报讯(记者刘燕)3月20日,著名书画家韩羽携新书《读信札记》做客藏书报文心书院,畅谈其与众多文化大家书信交往的轶闻趣事。来自我省各地的十几位学者、作家、出版人以及读者代表齐聚一堂,畅所欲言。通过畅谈和聆听书信背后的文人交往故事,大家共同感知书信文化的魅力,追忆留在信笺上的美好时光。会上,大家表示,尽管进入了网络时代,但书信文化魅力依然,不管通信科技如何发达,都不能丢失这一传承千年的“书信文化”。

  “这些书信,不是日记,胜似日记。我重新整理品读它们,犹如重现了一次往昔岁月。”会上,韩羽讲述了与丁聪、米谷、方成、艾青等文化大家的交往故事,他表示,正是因为当年与这些文化名人进行书信往来,自己在绘画、写作道路上才会越发坚定。在心情低落、创作没有方向感的时候,他都会拿出这些书信看看,给自己打气、壮胆。对他来说,这些信就是“兴奋剂”。

  《读信札记》收录了数十年间韩羽与文化名人的往来书信61封。韩羽还为每封信配发札记,介绍这些书信往来的前前后后。透过这些书信和札记,读者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名人的真性情、真才情。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通信方式之一,书信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书信文化在人类生活中,尤其是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封文化大家的书信往往就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诗人刘小放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人们所熟知的作品就是以书信体写成的,鲁迅的《两地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眉小札》等都广为流传。

  如今,书信已经被电话里的三言两语或群发短信、微信所取代,“家书”俨然成了稀罕物件。信札收藏鉴赏专家陈耀林表示,随着通信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手机、鼠标轻轻一点,即便远在天边,也能“近在咫尺”,提笔写信自然就落伍了。

  古人云,家书抵万金。“现在,大家都不怎么写信了,但我非常怀念书信这一传统的沟通方式。那种在反反复复阅读中如见其人带来的亲近感是现在的即时通信望尘莫及的。书信交往更能传递感情,保存书信更能让人回味,拥有亲朋好友寄来的手写书信是一件何等幸福的事情。”作家闻章坦言,书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去,不能断档。

  谈到书信在信息时代的继承,诗人毛剑宾表示,像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书信文化也应当在人们的保护和继承范围之内。要积极鼓励人们用出版图书、举办活动等方式弘扬书信文化,展示书信文化的魅力。“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书信文化会以一种更完美、更生动的方式,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原载《河北日报》2015年3月24日第7版)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

×
// initFloat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