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da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公司要闻

公司要闻

徐光耀先生九十寿辰暨《徐光耀日记》出版座谈会在石举办

时间:2015-7-26 17:59:27点击量:1875次

青松不老 好花常开

徐光耀先生九十寿辰暨《徐光耀日记》出版座谈会在石举办

河北精品出版推最新成果

  由《藏书报》发起并担纲的著名作家徐光耀日记整理出版工程日前告竣,《徐光耀日记》正式面市。全书共计10卷、420万字,内容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整风反右、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等多个时期,不仅是其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恢宏磅礴的大时代的真实缩影。

  为了与读者分享《徐光耀日记》“两年之约”的成果,2015年7月26日上午,由《藏书报》、文心书院共同主办,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阅读传媒公司协办的“青松不老 好花常开——徐光耀先生九十寿辰暨《徐光耀日记》出版座谈会”在石家庄举行。徐光耀本人,著名书画家、作家韩羽,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杜金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何玉茹,河北省文联原副主席潘学聪,著名作家闻章,日记整理编辑团队,出版人、媒体记者,读者代表等60余人与会。

  座谈会上,著名播音艺术家纪青云,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邓菲等现场朗诵了贺敬之、邵燕祥、高洪波等文化大家为庆贺徐光耀先生九十寿辰暨《徐光耀日记》出版写来的诗作及《小兵张嘎》经典片段;《徐光耀日记》整理委员会主任闻章分享了整理过程中的感动;亲任编委会主任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杜金卿则介绍了集团挺拔出版主业,实施精品出版战略的情况,表达了对《徐光耀日记》出版的重视和如期见到成果的喜悦。整理委员会主任闻章向徐光耀先生赠送国画作品《双松图》,河北省文联原副主席潘学聪向徐光耀先生赠送书法作品《寿》。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恰逢徐光耀先生90寿辰,为了让《日记》能够顺利如期出版,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上上下下通力合作,编辑出版团队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任务。日记整理出版工程从2013年启动到2015年7月正式完成,正好两年。

  继《平原烈火》《小兵张嘎》《昨夜西风凋碧树》之后,

  徐光耀再奉标志性力作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徐光耀是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他13岁参加八路军;24岁写出新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反映八路军抗战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以抗日小英雄为典型人物创作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成为影响几代人的文学经典。古稀之年创作的纪实文学《昨夜西风凋碧树》获得鲁迅文学奖。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徐光耀的作品不可谓多,但每一部都成为其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都演变为一个传承久远的文化符号。

  徐光耀坚持记日记70年,用日记记录下长达70年的个人生活,同时也记录下历史。此次整理出版的1944-1982年之间的《徐光耀日记》,与其以往作品不同,然而却是其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亦是时代的缩影,是其在90高龄的时候,又一次贡献出的意义非凡的文字。正如作家、《徐光耀日记》整理委员会主任闻章所言:“他的人生历程,大起大落,也是放下的过程,如果说抗日时他是放下了自然生命,那么,在反右中,他是放下了政治生命。于是才有了经典的《小兵张嘎》,再到后来,70岁之后,他又把个人恩怨放下,写出了《昨夜西风凋碧树》。如今,他公开他的日记,这是把隐私放下了。”正是这种放下,成就了《徐光耀日记》,因而也使徐光耀诞生了又一部标志性力作。

  赤子之心,战士情怀,掩不住的燕赵豪情

  抗日时期,徐光耀在八路军中,由勤务员到文书到技术书记,再到锄奸干事、报道参谋、创作组长兼记者,其间还曾到宁晋县大队做过特派员。所经部队分别为特务团、民抗、警备旅、冀中第六分区等。《徐光耀日记》中1944、1945两个年份记录抗战甚备,涉及大量的人物、地点、事件,是河北地区抗日战争史的鲜活史料。

  解放战争开始后,徐光耀在河北束鹿(今辛集)进入华北联大文学系学习。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很多新中国文艺界的先辈,命运从此与文坛有了瓜葛。1957年,反右运动掀起巨浪,徐光耀因为曾是丁玲、陈企霞的学生,又因为给中国作协党组写过一封如实反映情况的信,被扣上“给丁玲翻案”的帽子。在极大的精神折磨下,徐光耀战胜困难,写出了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平衡了他的精神,也保住了他的生命。当时,徐光耀正在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任职,日记中记录了相当多总政文化部及创作室的旧事,涉及人物多是政界、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日记中的一些文坛秘闻,带领读者重新走进五六十年代,感受昨夜西风凋碧树,感受时代、人性的丑恶与真善。

  作家何玉茹谈到,在徐光耀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一个战争年代充满活力的小战士,一个孤傲的酷爱读书、写作的文学青年,一个在恋爱中焦虑、苦恼又赤诚见心的恋人,一个对党忠诚又时有质疑、思考的党员干部,一个有良知的将文学写作作为第一要务的作家,一个深爱家人、深爱同事朋友的慈悲善良之人”,这是一种无私的赤子之心,战士情怀,真正体现了燕赵儿女豪情豪气文化。

  “从来没有想到给人看,很私密,很原始,毛茸茸的,芜杂琐碎,正所谓原生态,最大特点是真。越是不想给人看的越真。越真才越有价值。”闻章说道,这些日记,是徐光耀生活的点滴,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他对当时历史的真实记述,再现了不同阶段的中国。徐光耀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全国性影响,决定了他的日记在历史、文学、人生等多方面的重大价值,堪称一座宝库。

  整理编辑团队日夜兼程,信守“两年之约”

  2013年7月,《藏书报》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支持下发起了整理工程,并联合了来自河北省内新闻、出版、司法等领域以及机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热心人士20余人,组成整理委员会,由闻章担任主任。

  整理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共整理徐光耀先生1944—1982年间日记数十本,400余万字,仅用一年时间。这当中,整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付出了极大的体力和心智,均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整理工作。整理委员会成员纷纷表示,正是凭着对日记整理工作价值的高度认同,凭着一股把日记整理当成事业来献身的激情,才完成了这项在徐光耀先生本人开始时也未抱有信心的工作。整理委员会成员、资深出版人李大星谈到,“徐光耀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出生入死,并创作了影响几代人的优秀作品,整理他的日记,我们便是随着他回到了抗日战场,随着他一同构思一部部新作,随着他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因为日记中记载的是真实的、毛茸茸的历史。” 整理委员会成员蒋绮芳认为,整理徐老的日记,一边整理一边体味这些文字,“我们的生命就会注入新的东西,而这些新的东西促使自己把日记整理当成兴趣,以热情的态度完成徐光耀日记这座‘宝库’的挖掘工作”。

  由于是手写体日记,字小如蚁,且字体多样:繁体、草体、流行体、自造字,还有人名地名,地方方言,政治术语,可谓疑难处处。加之年代较久,有的日记本甚至经过了水浸油蚀,字迹已模糊不清,所以日记中的难以辨识之处成为摆在整理者面前的最大难题。为此整理者们建立了一个QQ群,通过网络互动交流,识字辨字。还定期组织整理委员会会议,面对面探讨疑难。最终,按时按量按约定高效率地完成了日记的整理工作。紧接着,整理委员会主任闻章利用三个半月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对整个电子稿件的审校,河北教育出版社特别抽调专家、编辑团队集中多次审稿阅稿,最终使《日记》得以付梓。

  河北出版挺拔主业 铸造原创精品

  近年来,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实施精品战略,积极改革出版选题策划,打造出版品牌,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精品出版物,共有60余种获国家级大奖。此次《徐光耀日记》的出版面市,是河北精品出版的又一最新成果。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杜金卿特别谈到,“今天我们宣传中国梦,践行中国梦,而徐光耀先生从少年时期开始,就一直为了民族解放之梦、国家富强之梦、文艺繁荣之梦而奋斗;今天我们谈豪气,论豪情,徐光耀先生一生始终充满着革命的豪气与豪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先生的日记一定会给今天的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深刻的启迪和生动的教益。”

  此次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各单位通力合作,由《藏书报》具体负责,仅仅两年时间就将日记打造成为一部内容精彩、编校精细、装帧精美的10卷、420万字的煌煌巨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河北出版对社会的郑重承诺。杜金卿表示,河北出版将继续努力、通力合作,不断挖掘、打造有历史、文化厚度和河北地域特色的内容精品,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量。

徐光耀与韩羽

徐光耀与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杜金卿

徐老发言

韩羽发言

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潘海波主持

《藏书报》总编辑王雪霞发言

省作协副主席何玉茹发言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杜金卿

著名播音艺术家纪青云朗诵

作家闻章向徐老赠送国画《双松图》

省文联原副主席潘学聪向徐老赠送书法《寿》

小朋友向徐老鲜花祝寿

徐老接受媒体采访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

×
// initFloatTips();